中国千年古县——湖北京山县

湖北省京山市作为中国千年古县名之一,经历了云杜县、新阳县、角陵县、盘陂县和京山县的地名变化过程。从最早的云杜县到今日的京山市,在中华文明史上矗立了2200多年。
春秋时期,京山为楚之郧子国之域。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朝廷在今京山溾水流域设云杜县,县治在今之京山县城新市镇。南北朝刘宋时(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设新阳县。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新阳县为角陵县,治所在皂市镇(今天门市皂市镇),属宜人郡。后又分为角陵县,西境置盘陂县。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京山因县界内有京山,一称京源山,为名。”京源山在今京山县城东十五里的永兴镇京源村境内。隋大业三年(607年),并角陵、盘陂二县设京山县,京山县之名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之中,沿用至今已1400余年。

唐代,京源山上有古刹。古刹依山势向上呈十字排列。这里岩石嶙峋,草木茂盛。有京源古泉发源古刹之旁,于不远处汇成深潭。在距古刹不远的莫林湾一带有龙泉寺、白马寺、东岳庙、倚山而立。距莫林湾200米处的山洞中,有两股相距5米左右的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酷似牛鼻流水,故称“金牛泉”,也称“牛鼻泉”。清代诗人易本烺用“言指京源路,秋风落帽斜。金牛泉绕带,白马寺临花”来赞美京源山美景。
明代御史、京山进士郑友元《京源山石刻记》载,唐朝贞元年间,孟郊出长安南下到竟陵(今天门)拜谒好友竟陵太守卢虔时路经京山。因仰慕京源山,遂投宿于“京源古刹”,盘桓数日,并写下诗词数首。其中,以《京山行》最为著名:“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声。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清康熙《京山县志》载,京源山“寺旁石窟下有石刻近体诗十首,以‘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为韵”。

京源山下的王家湾在清朝初年曾出过“父子翰林”。王吉人,字孚伯,国子监贡生,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国史馆编修。以文章名于世,著作甚多,曾编修《世宗宝录》。其父王应鼎,字君梅,著有《理学纂要》《读史日编》等,后被授翰林院庶吉士。民国时,王氏门楣挂着“父子翰林”匾额。
京源山东西绵亘,西北与大洪山余脉摩天岭山脉连成一体,东南与青山相连,山体面积约5平方千米,海拔最高点353米。因京源山沟壑纵横,丘岗起伏,山清水秀,景致幽雅,为京山名山之一,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立县之初,遂以该山之名作为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