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叶粽是什么粽子(端午节美食:商洛槲叶粽子)
小时候,一早就能听见巷口大妈的叫卖声:“热—粽—子,”!它是我起床的铃声。在陕西商洛,粽子,不是只有在端午节前后的享受,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说起商洛的粽子,真是别有风情,妙趣横生,商洛粽子并不只限五月端午节,还有更多的说法。据说,商洛男女青年订婚之际,要给娘家送粽子,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还被定做“丈人节”,女婿这一天要专门送去粽子孝敬岳父大人。平时的四时八节也有馈送粽子共叙亲情的日常礼仪活动。这个季节的槲叶保留了树叶本身原始的味道,水分充沛,叶子里面的养分也刚刚好,这个时候不管是用江米还是用小米包出来的粽子,在开锅的那一瞬间,就勾起了人对食物的无限欲望。

商洛槲叶粽子
小的时候在商洛老家,除了最喜欢过年之外,另外一个就是端午节,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每逢过年过节才有好吃的。商洛街面上的粽子,分为槲叶和芦苇叶两种,槲叶叶片肥大,形如手掌,带有一股自然清香,用它包的粽子香味独特,深受市民的喜爱;芦苇叶无异味,能保持粽子原味,且芦苇叶柔韧性强,不宜折断,便于包裹,一部分人也会选择用它来包。商洛人包粽子,开始是用糜子、黄小米或高粱米做的,中间放上四季豆,小豆,大枣,葡萄干,吃时可以加入白糖、蜂蜜,非常好吃,如果放上咸的菜肴就更是一番风味。这样的粽子我们习惯取名叫黄米粽子。
近年来,随着种糜子谷子的人越来越少,黄米粽子就成为一种稀罕,要吃到还真不容易。人们逐渐用糯米代替了黄米,我们就叫白米粽子。商洛人包粽子的具体做法是:取两片槲树叶子,叠压着平放在手掌上,适量放料,然后把叶边迭起,最后用带叶梗的那一边按压住整个粽子,用提前准备好的用玉米皮衣制成的绳捆绑住粽身,煮熟即成商洛独一无二的“槲叶粽子”。

商洛槲叶粽子
商洛漫山遍野都有槲叶生长,商洛人包粽子用的全是槲叶,绑粽子用的是灯草,马莲,黄花叶,包出来的也是长条状的近一斤重的枕头粽子。商洛粽子在原料上不限于糯米,而是就地取材,或小米,或高粱,或大麦,有用苇叶包粽子的,也有其他植物叶子包的粽子,在辅料上有枣泥的、豆沙的、鲜肉馅的、海味、果味馅的等等......在形制上有大家司空见惯的锥形小综,还有一种“牛头棕”,一个大粽子可供全家人食用,一家人品小酒,食小菜,吃粽子,其乐无穷。
用槲叶包粽子是商洛的一大特色,每逢端午前夕,许多村民们都会上山采摘槲叶,槲叶在商洛是祖祖辈辈传统的。多少代人都拿槲叶包。槲叶闻着特别香,比其它叶子包的粽子都好吃。 槲叶,粽子,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它在食品包装中的优势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它包成的粽子不仅健康无污染而且香味浓浓,在商洛当地深受人们喜爱。

商洛槲叶粽子
用槲叶包的糜子、谷子和高粱粽子,远比糯米和现在超市里所有高档粽子都香都好吃,而且保鲜期长,在老家可以放一两个月都不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商洛人为了谋生远走他方。商洛槲叶粽子,也随着外出商洛人的脚步,走向西安、广东、上海、苏州等地。在端午节,和家人欢聚一堂,摆上陕南槲叶粽,清爽的槲叶香,浓郁的糯香和豆香,都相竞而出,粽香满室,情浓满堂。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端午,也是属于一家人的团聚时光。小伙伴们,商洛端午特色美食“槲叶粽子”,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