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偷得半日闲全诗(《题鹤林寺僧舍》赏析)
导语: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他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
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山。
文宗大和(827-835)中,李涉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李涉的诗风清新淡雅,善于抒发心中的感慨和寄托。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在流放期间的心境变化和对故乡的思念。他的诗句多有禅意和佛理。
李涉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题鹤林寺僧舍》,写于他被贬谪南方期间,在镇江鹤林寺与一位高僧闲聊后所作。

原文: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
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
便强打着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种植满竹子的寺院,
我与一僧人攀谈了许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
暂且得到着片刻的清闲。

赏析一:
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诗人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家门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这里用了“忽闻”和“强”两个字来表达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突然觉悟和不甘心。
第三句是写诗人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
这里用了“因”字来表示偶然性和缘分。“竹院”指寺院,寓意清静幽雅。
“逢僧话”指与僧人交谈,暗示了诗人从僧人那里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教益。
第四句是写诗人在与僧人交流后的心境变化。
“偷得”表示难得或意外地获得。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半日闲”指一段清闲的时间。
这句话颇具禅意,描写了诗人心情低沉遂造访寺庙的情景,诗人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赏析二:
《题鹤林寺僧舍》这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用典恰当,富有禅意和佛理 。
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描绘了自己从消沉到觉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
诗的主题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即诗人在与僧人交流后,暂时摆脱了世俗的纷扰和烦恼,感受到了一种清静和超脱的境界 。
这是一种禅宗思想的体现,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诗人通过与僧人的话语,直接触及了自己的内心,悟出了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智慧 。
全诗风格是、清新淡雅,不落俗套,不拘泥于形式。
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修饰的手法,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诗人也没有遵循传统的韵律规则,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境和节奏来安排音韵 。
这样做既符合诗人的个性和情趣,又增加了诗歌的魅力和感染力 。
总结:《题鹤林寺僧舍》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的诗歌,展示了诗人在流放期间的心灵成长和对人生的洞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和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