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之乡——嵩眀县
有一种说法,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与当地部族会盟于秀嵩山麓,故而得名嵩明。
嵩明为云南昆明市下辖县,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是从滇东北进入昆明主城的必经之地。
讲到嵩明,最有名的还是当地的花灯和龙舞、狮舞了。
【花灯】
嵩明,被誉为云南花灯之乡,因为嵩明花灯在云南花灯中一枝独秀,特色突出。
嵩明花灯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那时民间的元宵灯会就有了花灯的雏形。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用竹篾扎成灯笼参加赛灯会,赛灯者编出词曲,边舞边唱展示灯笼,后来就称为“唱花灯”。
嵩明花灯渊源久远,在民间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嵩明花灯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歌舞和坐场两类。歌舞类节目的传统代表曲目是《团场》,俗称“簸箕灯”,因其在场地间围一圆圈进行表演而得名。
载歌载舞是嵩明花灯表演的一个特点,花灯舞蹈表演尤其是女角的表演讲究一个“崴”字。其特点是:舞者双膝并拢,靠小腿动作,从脚跟到脚尖缓缓着地,步伐轻盈,有如行云流水。上身随两膝的动律向两侧崴动,动作优美,全身协调自如,颇具韵味。体态婀娜的“崴步”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扇花,使嵩明花灯更具艺术魅力。
嵩明花灯的另一个特点是曲调丰富,剧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嵩明花灯传统曲调有200余支。全县的民间花灯演出团队有100余支,每年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最为活跃。平时在县城的公园广场边,茶余饭后也常有花灯票友们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嵩明花灯曲调,自娱自乐,乐此不疲。
【龙舞】
龙舞是民间的一种演艺活动,俗称“耍龙灯”, 相传也有近200年历史。龙舞属一种集体舞,兼有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双重功效。
“龙”的制作,最早是用蒿枝扎为六节,做成“龙”型,民间求雨时,舞起蒿枝龙,祈祷风调雨顺。
随后,舞龙渐渐从庙会祭龙的仪式,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龙”的制作也日益讲究形态造型,“龙头”做得生动逼真,“龙衣”用布料并彩绘,“龙骨”用竹子做成支架,分为12节,每节用一根长约1.6米的木棍做手柄,供舞龙者掌握。
【狮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等,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约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舞狮了。到唐代,舞狮从形式到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我国民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全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
从表演风格上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着重威猛,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嵩明表演的舞狮,风格上有似于北狮,不追求高难度的动作,以表达情趣营造吉祥气氛为目的。
【乳扇萨其马】
该点心既有萨其马的酥易化,蜜甜清香,面红身黄的特点,又增加了乳扇的乳香和回味。
关于这道点心,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的小故事,你们知道吗?
传说源于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姓萨,爱骑马的满族将军。萨嗜猎,爱吃点心。有一天,萨出猎,对厨师说:“今天点心一定要搞个新鲜玩艺,别天天照着模子印沙糕。要不然,就准备辞职吧!”厨师急中生智,仿市上圆饼,放上“蛋挞”。谁知面皮由于加蛋过多炸碎了。这时,萨又派人催上点心,厨师只好把炸碎的面皮拌上白糖,揉合在一起,压扁切成方块。他心里想,此点失饪,饭碗难保,即口说出:“杀那个骑马的!”
谁知萨吃了后绝口称赞,问他此点何名?厨师惊魂未定,脱口应道:“杀骑马”!幸好萨听为“萨骑马”,与自己姓萨爱骑马吻含,连声叫好。就这样,“萨骑马”在流传中叫成了“萨其马”。
【嵩明虎掌金丝面】
嵩明虎掌金丝面是嵩明的特色美食,是以鸽蛋和面掸皮切成细丝,与虎掌菌配炒而成。色泽绚丽,脆嫩郁香,香脆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