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囤三个月库存!美国客户抢付尾款,外贸企业发货订单排到7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7:23:00    

蒋立冬 派生万物AI 图

在中美关税下调的窗口期,积压的库存加速出清、新订单谈判重启、跨境物流紧锣密鼓……为外贸行业注入了久违的活力。在“抢时间”与“防风险”的双重节奏中,外贸人忙碌的身影再次成为港口和工厂的常态。

不过,外贸企业也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寒冬”未雨绸缪。原材料价格波动、长期政策不确定性,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美方已于美东时间5月14日凌晨00:01撤销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措施,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同时,美方还下调或撤销对中国小额包裹加征的关税,将国际邮件从价税率由120%下调至54%,撤销原定于2025年6月1日起将从量税由每件100美元调增为200美元的措施。

外贸企业如何在短期红利与长期布局间找到平衡?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回访多地不同领域的外贸公司发现,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出口压力已有所缓解,但仍需要警惕风险。

订单潮涌:90天窗口期的库存“冲刺”

5月12日关税下调的政策“礼包”落地后,外贸企业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海上漂一个月,必须抓住窗口期”成为企业共识。

12日当晚,上海威迩达遮阳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林锋就收到了美国客户的下单,要求再下一个集装箱的货,货值10万元。而这个客户在关税上调了145%的时候,也下了一个柜,经过近一个月的生产周期,整个货柜在16日发货。

丁林锋在阿里国际站上主营的是房车遮阳篷,美国销售额占比50%。丁林锋计算,这次房车遮阳篷的关税从153.8%降到了38.8%,“他们现在来补单的都很着急,希望我们能尽快在一个月内完成生产,因为后续货物还要在海上漂一个月,大家都希望抓住90天的出货窗口期。”

“美国客户激动坏了,看到关税下调的消息,很快给我们打电话、发邮件,把之前没有下的订单尽快落地,也加大了资金端下单的力度。我们也看到逐渐向好发展,订单越来越多。”在上海环球港的外贸转内销专区现场,主营家电制造的苏州贝昂智能行业拓展部负责人廉志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司外贸业务占比七成,美国市场业务在整体外贸业务中占比约三成。近期,美国出口业务在陆续恢复,近期订单量同比四月增长超过五成。

不过,新订单的释放有一个缓和的过程,不少外贸企业正与美国客户开展新一轮价格博弈。但廉志诚显得并不太紧张,他表示,“谈判难度不大,美国客户本身对我们产品比较信赖,不管从材质、功能,还是设计外观等,都比较看好,双方也是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关税上调导致的成本增长,两方也在积极探讨,将共同分摊至各个环节中。”

义乌市璟文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庆芬近期也收到一笔大订单,一个美国老买家下单了30万双袜子,此前因为关税上调,当时不少已经下单的美国客户要求暂停生产。璟文进出口的产线上有200多台袜子机,30万双袜子的订单,要6月底生产完毕。

事实上也非所有的美国买家在此前停止下单,深圳市麦祺佳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莉说,麦祺佳家居有不少美国客户是亚马逊卖家,他们很怕缺货,不少人未雨绸缪在去年12月底就囤了三四个月的货,“关税不断上调的时候,他们订单照下,但是不让出货。我手头只有30%的定金,现在他们尾款都付过来了,通知赶紧出货。”

王莉表示,在关税下调后,她在5月13日接到4个新订单,总计30万美元,她粗略计算了一下,本周计划要出8个集装箱货柜的货去美国,“有几个着急的,直接要求部分货物直接走空运。”王莉预测,她手头的美国客户基本都到了补货阶段,再加上大家对90天后的关税政策依然抱有不确定性,从目前的订单金额来看,基本上都是往三四个月的库存量在囤。

一家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秦飞(化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公司部分股东和供应商为美国公司,七成的原材料需要从美国运至国内,在国内生产加工或组装后,其中两成的业务量,约1000万元,会再出口至美国,由美国股东销售,剩下约八成业务量进行内销。秦飞表示,由于公司出口业务的特殊性,关税上涨期间,北美出口业务停滞,美国客户非常紧张但双方都没办法解决,“此次关税下调90天的窗口期,客户不仅催着将此前的产品运过去,还有明显的囤货意识,至少囤了一个周期2倍的货,他们真的急了”。

订单发出之后,长期业务如何破局?

窗口期的狂欢背后,焦虑并未消散。

“所谓的订单高峰,现在看不是在一线产业端,而是在运输端口。”青岛金泰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彬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产品此前全部出口欧美,美国市场业务占比约50%。近期,出口北美停滞的订单正在陆续恢复,库存也正陆续从工厂里发货。

姜彬指出,此次关税下调的90天窗口期,暂停期会让大家看到希望,但市场整体陷入购买力不足的疲软状态,且上涨的关税仍未让外贸出口压力完全消除,“目前一些项目还是在国内按部就班地进行,价格问题也与客户一同协商,各承担一部分关税费用,以此维持业务的正常进行。”

“关税下调的消息是大利好,整体而言压力缓解一些。”一位做户外车顶帐篷的外贸工厂负责人许青(化名)表示,这波先消化一个月的库存,订单出运时间排在6月底到7月中。近日,4月前积存的订单正在陆续发货,并把原计划5月下旬和6月的订单进行了对应的舱位订舱工作。不过,目前暂无新订单的增幅,后续订单价格要和美国顾客重新谈判。

许青告诉记者,关税下调消息出来后,部分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又大幅增长了。从外贸小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把此前订单进行交付收款。新订单在能作出适当让利的前提下做谈判。预计今年后续的订单数量维持在2024年相同水平线左右,预计不会有太大增量。

此前美国加征关税期间,许青就告诉记者,其生产的户外车顶帐篷产品,一类为海外客户定制,与国内市场契合度并不高;另一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几乎已经饱和,特殊商品类别在内销市场没有较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不过,许青也表示,公司也已经在寻求一些办法进行自救,比如接一些加工的内销单,至少保证基本开支能够对冲房租、人工、贷款等成本。

另一位丝绸外贸集团的管理层指出,此前受到关税影响,出口美国的大量业务加速转移到海外生产。虽然近期暂时下调关税,但后期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谈及海外供应链布局,姜彬透露了深层考量与隐忧:“我们与美国客户已有二十余年合作根基,对方多次提议我们在海外投资建厂,今年初我们也实地考察了越南、柬埔寨等地的建厂选址。尽管公司具备数千万级别的投资实力,但海外设厂需要长期稳定的订单支撑,这不仅涉及产能匹配问题,更关系到驻外团队组建、政策风险评估等复杂环节。目前我们仍在与客户就长期订单量进行深度磋商,毕竟在国际局势多变、政策风向不明的当下,任何重大决策都需慎之又慎。“

外贸企业走进内销市场

针对近期全球供应链震荡与外贸企业困境,不少商超、商场集团以及大型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外销转内贸专区,带动众多外贸型企业走进内需市场。

据上海环球港方面介绍,5月13日开始,为了接续帮助外贸企业把内外销一体化业务做大做强,环球港将出口商品展销会转移到商场南广场,展览场地扩大、参展企业规模扩容。此前21天左右的时间内,在B2层展销会区域成交量就已超过10万单。

上海环球港出口商品展销会

“参与环球港的外贸转内销线下专区,我们也看到国内市场的一些发展机遇。”一家位于上海青浦的女鞋外贸品牌的工作人员在环球港外贸转内销专区向记者表示,公司此前产品全部出口至美国,目前正与美国客户洽谈价格,其间业务暂停时,公司也在积极进行外贸转内销,未来将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在国内将布局开设线下门店,做电商直播等。此外,未来将部分出口产品转至欧洲市场,目前还在寻找客户。”

“我们在做内销更多的尝试,未来,内贸与外贸的占比或将更加均衡,希望进一步推动内贸的占比。”廉志诚介绍,比如近日在上海环球港的外贸转内销专区展厅,销售量已超出原有预期,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未来也期待在类似的展会中寻找更多国内渠道的合作伙伴加盟。

“公司此前进口原材料备货较多,因此在关税上涨期间国内业务未受到太大影响。这也让我们警醒原材料国产化的重要性。”秦飞介绍,公司早期有与国内原材料商接触过,近期已加速重启国产化计划,相关国内的供应商已经在谈判阶段,“我们公司没有美国客户的原材料,受到的影响暂时不太大,国内原材料更便宜,同时性能也在加速迭代、赶超。相反,美国客户的选择性就没有我们这么多了。”

澎湃新闻记者 邵冰燕 吴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