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城市计划·武威丨沙漠明珠青土湖,绝境中拼出的绿色奇迹
在距离民勤县城80公里的沙漠腹地,青土湖就像一颗镶嵌在沙漠里的“绿宝石”,见证着当地人在防沙治沙路上的艰辛、智慧与喜人成果。7月24日,“奔流城市计划”探访团深入民勤县青土湖防沙治沙示范区的沙漠,探秘民勤县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型路径和实践范式。

湖水干涸,生态治理仗打响
青土湖曾经烟波浩渺,西汉时期有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史称潴野泽。历经岁月变迁,隋唐时演变成东海和西海,水域面积仍有13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正式定名青土湖,水域缩减至400平方公里。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域缩至70平方公里水面。自1924年上游再无较大洪水汇入,湖泊持续萎缩,最终于1959年完全干涸。
青土湖的干涸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这片区域迅速沦为风沙肆虐之地,形成13公里长的风沙线,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此呈合围之势。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从2007年开始,民勤人民打响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态治理仗。治土地、种林固沙、输水、修复生态……一套组合拳下来,青土湖地下水位上升,湖水面积增大。目前,这里已形成约26.7平方公里的稳定水面和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有效阻隔了两大沙漠的合拢。
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我们坚持治理,就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望着逐年增大的水域面积,和湖面悠然自在划水的天鹅、白鹭、野鸭……王兴斌感慨道:“几代人的辛苦值了。”
科技赋能,智慧治沙显效
距青土湖两公里的防沙治沙示范区,展示着民勤人的智慧结晶——四种治沙方法。直插沙中的作物秸秆沙障、尼龙网绷起的沙障、土工编织袋围成沙障和稻草压成的方格沙障,它们各有“专长”,应对不同地形地貌。

“稻草沙障是最主要的治沙方法,材料选取方便,治沙效果显著;作物秸秆沙障则适合高大沙丘治沙,能重复利用玉米秸秆、向日葵秆、胡麻秆等,就地取材的同时抗风性更好。”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姜莉玲介绍,如今,高大沙丘主要靠人工插杆,而平坦沙丘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压沙,不仅效率高,压沙质量也得到提升。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姜莉玲一参加工作就投身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作,至今已27载。她说:“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就是希望找到最适合民勤的治沙方法,这些凝聚了几代人智慧的沙障就是我们与风沙斗争的有力武器。”

青土湖治沙防沙示范区共分为五大板块:工程治沙、公益治沙、科技治沙、产业治沙、生态补水。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工程治沙加人工造林,通过种植梭梭树等固沙植被,有效遏制了区域流沙蔓延。而产业治沙主要是通过梭梭接种肉苁蓉发展生态产业,实现治沙致富两不误。
人进沙退,构筑生态屏障
民勤县坐落在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处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北方防沙带”里,是守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的重要关卡,这也注定了民勤的历史是一部人沙斗争史。

20世纪50年代,民勤县进行了第一次防风治沙动员大会,70多年来,民勤人民持之以恒,战风斗沙。近年来更是举全县之力,进行防风治沙和防荒漠化治理。民勤人的治沙精神也感召了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植树。今年火爆全网的“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网友参与线下植树,共种下150余万株耐旱树苗。截至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护面积达到261万亩,封沙育林325万亩,工程压沙130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起长达300多公里的绿色屏障。
如今的民勤,早已在风沙与绿洲的拉锯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哲学。“西筑堡垒、东拓阵地、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这二十字方针不是冰冷的规划条文,而是刻在治沙人掌心的作战图——西边要筑牢生态屏障如铜墙铁壁,东边要一寸寸啃下沙化阵地,南边得守好石羊河这脉活水,北边要死死锁住风沙进攻的咽喉,中间更要护牢世代栖息的绿洲家园。

民勤人把治沙战场画成了更精细的棋盘,以一体化防治织就生态网,靠科技创新注入智慧动能,在防用平衡中开拓新机。未来三五年,“三个重点治理区”“三道风沙阻击防线”将筑牢屏障,这场阻击战不仅守护家园,更要书写可复制的“民勤方案”。
从当年沙砾敲窗、埋屋吞田的绝望,到如今梭梭成林、青土湖重现碧波的生机,民勤人写下的不是简单的治沙日志,而是用铁锹与耐心在沙地上刻下的生存史诗,是把“不可能”嚼碎了咽下去的倔强。在民勤,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代接一代把根扎进沙里的坚守,和最终从绝境中拼出来的绿色传奇。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张秀芸 实习生李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