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还有用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8:35:00    

2015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164.9万人。

2023年,人数快速增长到474万,达到峰值。

而后,经历了持续两年的下降,2025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下降至388万人。

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试图从盲目追求更高学历的焦虑中挣脱出来。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图源:视觉中国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快速进入普及化时代的今天,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揭示“学历作为社会分层工具”的逻辑,正在逐步瓦解。学历并非社会追捧的唯一“信号”,个体能力和经验正在剥离文凭的“镀金神话”,让教育逐步回归其本来价值——能力培养与个体赋能。

传统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育具备“选拔”与“社会化”两大功能。早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只对社会精英开放,接受高等教育是其跻身国家精英行列的先决条件。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作为社会筛选和身份标识的功能逐渐弱化,其核心价值不再是“稀缺性标签”,而是成为个体的“能力底盘”。

所谓“学历通胀”,本质上是教育从“精英筛选”向“大众赋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现象,亦反映出我们已实现了“有学上”,并朝着“上好学”发展。

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存在“学历依赖惯性”,将学历作为“低成本筛选工具”,过分偏好名校背景、学历标签。社会文化则将名校学历视为“成功人生”的标配,对学历的追逐崇拜形成集体焦虑,促使年轻人提升学历以寻求安全感。

但当高学历群体从事送外卖、当网红等引发社会热议,个体被迫通过非学历途径证明价值。当大学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为多数人的基本素养时,传统“学历=社会地位”的等式被打破。

人们对学历通胀的焦虑根源在于仍执着对旧有精英叙事的路径依赖,对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与个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亦是过去的“唯学历论”带来的价值迷失。

学历通胀确实会给个体、教育系统乃至就业市场和社会带来暂时的阵痛。从前越在乎学历,如今改革就越艰难,也更为迫切。这些观念、行为甚至规范必将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变革所打破,被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深度普及所打破。

在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释放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和个人能力素质将进入新的匹配过程,学历信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将发生变化。

我们并不能强求个体要立即克服这种焦虑,但可以肯定两点:

第一,“学历通胀”并不等于“教育贬值”。虽然学历的信号价值在下降,但教育本身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以及对个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内在价值”并未贬值,个人核心能力的稀缺性从未改变。高等教育普及带来的公平性,恰恰为个体提供了超越学历竞争的机会。

第二,“学历通胀”并不等于“学历无用”。学历依然是进入某些特定领域的“门票”,但仅凭学历已无法保证绝对优势,需要与个体能力、实践经验深度结合。

“学历通胀”的关键并非教育质量的下降,而是学历的筛选功能超过了实际的人才培养功能,这也倒逼教育系统,特别是大学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需求间的紧密关系,必须摒弃从前迎合学历竞争而过度追求的大学排名、科研论文等指标,重视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的培养,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脱节问题。

同时,也提醒用人单位,过度关注学历而非实际能力,很有可能错过具备创新潜力的非典型人才,陷入“学历军备竞赛”的泥沼中。

5月1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举办2025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图源:视觉中国

当个体意识到,大学赋予的不再是一个“精英身份”,而是“成为任何身份的可能性”,能够将注意力从“超越他人”转向“成为不可替代的自己”,聚焦教育带来的能力提升与终身发展潜力,通过教育构建集知识深度、跨界广度、实践效度为一体的新的能力坐标系,焦虑便会逐渐转化为主动建构的动力。

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更精准的能力评估体系,在招聘、落户等方面打破“学历决定论”的评价枷锁,提供更公平的发展机会。

“学历通胀”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价值回归的契机。

当你不再用他人制定的“学历刻度”丈量自己,而是用教育赋予的思维与能力去创造独特价值,身份焦虑便会消解。

学历会通胀,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干事创业的热情,永远是“稀缺资产”。

作者: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流程编辑: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