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城向新 三业齐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0:45:00    

5月的黔北大地,活力迸发。

赤水河畔,金沙、仁怀、习水三大酱酒产区聚链成势,剑指“世界一流白酒产业集群”;总投资110亿元的遵义长岭特殊钢项目落地,与正合铝业、播宇钛材、天磁锰业等企业共筑钢铝钛锰“金属矩阵”……

遵义紧扣“六大产业基地”战略,以“富矿精开”破题,锻造三大主导产业:酱酒工业用数字化激活千年工艺,铝钛锰产业以循环技术点“废”成金,航天装备借智造助“贵州制造”出海……遵义一条“集群引领、生态高效”的现代化产业路径清晰延展,新质生产力的脉动正重塑这座“转折之城”的产业版图,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在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的贵州唐庄酒业车间,72台“上甑机器人”挥动机械臂,红外测温系统精准调控蒸汽,将千年酿艺浓缩成毫米级的数字指令。

“过去老师傅凭经验‘一看二摸’,现在通过大数据优化工艺参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车间主任刘述欣的话语,道出了酱酒生产智能化带来的产业变革。

2024年,遵义白酒产业以1408亿元产值托起全市工业脊梁,科技贡献率较三年前大幅度提升,数字酿造与绿色智造正重塑“千亿集群”的筋骨。

绥阳经开区遵义肯富来泵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0台泵发往伊拉克,用于当地石油化工及城镇用水项目建设;

从遵义生产基地发车,231辆“贵州造”角马柴油车出口沙特……

遵义高端装备走出国门,在全球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了遵义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成就。

从太空的“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遥远的“火星探测”,遵义“智造”力量无处不在。

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齿轮,精准无误地转动,参与了“神舟”系列、“天舟”系列、“天宫”系列、“嫦娥”系列,以及“祝融号”火星探测,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航电梯走出了国门,成功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向新求质,以巴斯巴、大地和、贵州容百、新蓝辉等为代表,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配套生产充电桩、汽车空调等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正在乘势而上,积极推动着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加速。

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24年,遵义聚焦发展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以航天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实现产值480亿元。2025年,遵义将围绕建设“全国航天装备产业备份基地”和“成渝装备制造配套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协同,航天装备及关联产业产值将突破520亿元。

5月初,在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公司董事长单戟手持一瓶高纯度海绵钛,其纯度高达99.99%,在灯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可广泛应用于芯片等高科技领域。

这一突破,正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成果。遵义钛业不仅致力于降本增效、提升产能,更积极延伸钛产业链,从高端海绵钛、高纯钛粉等基础材料到钛合金等钛材,从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到日常用品,全面推进钛深加工。目前,公司已具备年产2.4万吨海绵钛、4.5万吨四氯化钛、1万吨金属镁的强大产能,加速了基础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遵义市近年来大力推动铝、锰、钛等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建设现代化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积极布局钢铁、钛、锰等产业集群,余庆县、道真自治县发展“砂石骨料+水泥制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赤水市打造竹制品精深加工体系,正安县形成完整的吉他产业链……

从遵义长岭特殊钢、贵州正合铝业、播宇钛材,到天磁锰业、福鑫钢铁……遵义基础材料产业一次又一次镌刻在贵州新型工业化的亮眼成绩单上,逐步形成了以铝、钛、锰为主的产业体系,不断促进重点项目“强筋骨”,工业经济“长肌肉”。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