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开门纳客”,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2:55:00    

这个“五一”假期,甘肃敦煌、重庆荣昌、浙江衢州等多地政府食堂宣布对游客开放,引发关注。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提升服务,主动开放政府大院,或向市民开放参观,或免费对外开放停车场、食堂等,收获不少赞誉。

出于办公需要,各地机关单位大院通常不会轻易开放。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政府逐渐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走出来,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转变,主动为民众提供服务。政府机关“开门纳客”,不仅能缓解游客需求与当地接待能力之间的矛盾,还能提升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游客来说,“就餐贵”和“停车难”也不是小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影响旅游体验。

如今,文旅经济繁荣发展,城市要脱颖而出,就不能仅靠“拼”硬件条件,而在于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服务水平。在浙江衢州,当地政府食堂开放前提前在网上发布了餐券限量供应的情况,同时还组织了志愿者参与现场秩序维护。在陕西榆林,面对节假日停车难问题,当地交警没有简单采取“一刀切”的严罚政策,而是以劝导为主、处罚为辅,还为游客送去节日祝福。一座城市的温度,或许就在于这些细节之中。

政府向游客开放食堂、大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节假日面临的“就餐贵”和“停车难”等痛点,这背后仍是城市治理的难题。要看到,柔性执法、临时举措或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并非长效之策。在各地借鉴的过程中,还需融入更多管理智慧。只有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将公共资源转化为民众可感可及的福利举措,真正实现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让一座城市更友好,关键在于服务理念的转变。当然,如何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各地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