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以文化自信与创新担当烹出“国际味”
近期,重庆荣昌“卤鹅哥”在全网爆火,这位重庆荣昌大叔穿着经典大花袄,扛着卤鹅追了国际网红“甲亢哥”五座城市,这一充满创意的“文化投喂”迅速点燃网络,让荣昌卤鹅的曝光率暴增4050%。从“非遗传承”到“国际传播”,从“地方风味”到“网络爆款”,荣昌区顺势而为,借势而进,将一次民间自发的文化互动转化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契机。这一事件深刻启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以文化自信为“底料”、以创新思维为“火候”、以主动担当为“佐料”,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为民服务既有“传统香”又有“国际范”。
以“文化自信”筑牢为民底色,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林江的“国际投喂”背后,是一个普通市民对家乡最质朴的深情。面对网络上说他蹭流量的质疑,“卤鹅哥”直言,在去做这件事之前,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去蹭流量的,去给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美食特产增加曝光度,因为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正是这份对文化传承近乎执拗的坚守,让他用“椒盐英语”架起跨文化桥梁,把街边小店的卤鹅变成国际传播的“文化信使”。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民间,力量在群众。当非遗传承从政府文件走向市井烟火,当文化传播从专业团队延伸至普通百姓,正是千千万万个“林江”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文化自信不是高阁里的展品,而是百姓甘愿为之奔波的文化自觉。新时代基层工作,党员干部既要以政策护航守住“老配方”,更要珍视群众心中这份“传家宝”般的赤诚,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化走出去的“火种”。
以“创新破圈”激活服务动能,让发展路径“宽起来”
从“国际投喂”到联动多城推广,林江的每一步都彰显着“跳出非遗做非遗”的创新思维。他打破“非遗必在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将文化传播场景搬到街头、融入生活,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梗文化”引发共鸣。荣昌区敏锐捕捉这一创新实践的价值,通过打造“卤鹅IP”、优化非遗产业链,将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为民服务不能困于“老办法”、陷于“旧路径”,而要以“跨界思维”寻找突破口。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课题,既需“一卤百年”的匠心坚守,更需“老味新烹”的智慧突围。党员干部当以“庖丁解牛”般的精准,从群众实践中提炼创新灵感,将“土特产”变成“潮品牌”,让政策设计既有“乡土气”又有“时代感”,真正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以“主动担当”锤炼实干作风,让惠民实效“厚起来”
林江的“文化投喂”始于个人创意,却成于政府的主动担当。荣昌区未止步于“点赞围观”,而是迅速将网络热度转化为产业动能,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拓展电商渠道、推动文旅融合、利用鹅毛招商生产羽毛球,让“一只卤鹅”带动整条产业链“热起来”。这折射出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品格:为民服务不是“坐等风来”,而是“迎风而上”;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破题”。面对新时代的复杂课题,党员干部须如卤鹅制作般耐住“文火慢炖”的寂寞,在久久为功中厚植情怀;更要有“猛火快炒”的果决,在机遇面前敢闯敢试。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既做“非遗守护者”,更当“发展开路人”,才能将“文化流量”沉淀为“民生分量”,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江华瑶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王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