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网红街区 80年前的抗日战场|衡复:从孤岛下的隐蔽战线到“最上海”的城市地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20:07:00    

【编者按】八十载光阴流转,曾经的抗日战场,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溯流于苏州河畔,漫步于衡复梧桐树下,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江河奔流,见证不屈的民族风骨;街巷无声,铭记暗处的生死较量。

上海最适合Citywalk的地方,非衡复风貌区莫属。它既是游客镜头中“出片”的网红地标,更是历史爱好者指尖可触的记忆现场。梧桐深处,百年风云从未远去。每一块砖、一片瓦,都承载着两重时空:一面是灯红酒绿的租界残影,一面是烽火淬炼的民族风骨;一面是岁月沉淀的建筑美学,一面是生生不息的城市烟火。

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贾铭宇漫步武康路,聆听深埋砖瓦之间的抗战往事与时代回响。

开埠之初:砖瓦里的殖民印记

衡复风貌区的街巷骨架,自上海开埠后便与租界的扩张轨迹紧密相连。1843年开埠后,法租界从外滩逐步向西拓展,最终将今衡复区域纳入版图。这片土地因邻近徐家汇天主教教区,且远离苏州河沿岸的早期工业区,被殖民者规划为“高级住宅区”——法式文艺复兴公寓、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在此连片建起,武康大楼的弧形转角、黑石公寓的拱窗廊柱,成了“十里洋场”的精致符号,也吸引了欧美侨民与买办阶层聚居。

租界的“治外法权”形成了特殊缓冲带——国民党当局警力不便随意介入,日伪势力也需顾及外交颜面,为秘密活动提供了空间。同时,区域内洋房与石库门混杂、侨民与华人混居的格局,便于革命者以“职员”“租客”等身份潜伏;密布的路网、多元的社交场所,也为秘密联络创造了条件。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贾铭宇说,正是因为这些客观条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片梧桐街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隐蔽战线的“最佳土壤”。

抗日烽火:共产党领导下的隐蔽战场

武康大楼前,游客络绎不绝。这座由邬达克设计、曾名“诺曼底公寓”的建筑,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之一。贾铭宇提到,大楼最初住户多为欧美侨民,诸如西门子公司和美亚保险公司在上海的高级职员,1930年代后期渐有华人迁入。

602室曾住着民族音乐家沈仲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冒着日军搜捕的危险,将北大珍藏的“居延汉简”从北平辗转护送至香港,为国家保住了这批“汉代档案”。而武康路63号,《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因坚持刊登抗日文章,多次遭汪伪特务恐吓仍不肯妥协,最终于1941年被汪伪特务暗杀。

这样的“咫尺张力”遍布衡复街巷:永嘉路慎成里66号,石库门的烟火气掩护着中共江苏省委机关,王尧山、刘晓等领导人借“七十二家房客”的日常作伪装,向根据地输送了数千名骨干;不远处的嘉善路140弄,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悄然运转,负责采购药品、枪支并转移进步人士——办事处主任杨斌曾遭特务扣押,他以“南洋华侨治病”的身份镇定应对,趁雨夜混入宴客人群脱险,换个身份继续奔波。

而湖南路262号,大汉奸周佛海的公馆终日宴饮;斜对面的高邮路5弄25号,作家郑振铎却在厨房的油烟中隐居,一边写下《蛰居散记》记录时艰,一边与友人秘密将数万册古籍南运,为文化血脉筑起“隐形防线”。

租界回归:从功能重塑到文脉延续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租界回归,衡复区域被纳入上海市政管辖。大批敌伪资产被接收后改作公用:复兴中路1331号的黑石公寓,成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办公地,向战后饥民发放救济物资;武康路393号,前清重臣李石曾在此创办的“世界学校”得以延续,花园东侧新添5间校舍,收纳了不少战时失学的孩子。

这片土地的“公共性”自此萌芽。曾为私人宅邸的武康路113号,此时已归公使用;黄兴、蔡锷等民国名人的旧居,部分改作机关办公地,打破了租界时代“华洋分治”的壁垒。

建国初期,上海住房紧缺,衡复区的洋房、公寓被纳入“私房改造”——许多独栋别墅被分割成多户合住的“公房”,花园成了公共晾晒区,厨房由几户共用,“七十二家房客”的热闹取代了昔日的私密,却也孕育出独特的邻里生态。

但同时,巴金、赵丹、秦怡等文化名流仍居于此,巴金在武康路113号写下《随想录》,贺绿汀的琴声回荡在淮海路居所,延续着区域的文化血脉。

原杜月笙公馆改作招待所,昔日的私家花园成了市民可入的公共空间;不少洋房被改作医院、学校,建筑的骨架里注入了民生功能——这种“功能转化”未破坏街区肌理,反而让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有了具象载体。

城市新生:让建筑可阅读,让历史可触摸

如今,衡复风貌区已成为上海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从“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到Citywalk导览,从小程序到口述史项目,这里正探索“保存记忆、活化空间”的保护之路。

2003年,衡复风貌区被纳入上海首批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且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贾铭宇指出,保护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激活公共价值,使其成为“活的历史”。开放花园、举办公益活动、发展文旅资源,是实现平衡的关键。

“网红打卡易流于扁平化,而衡复区承载的是百年上海史诗”,贾铭宇说。在快节奏的今天,通过扫码听史、城市漫步等方式,这片土地正将厚重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当代叙事。黑石公寓的导览牌上,既写着建筑美学,也记着它作为救济总署的战时往事。

当游客举起相机,他们捕捉的不仅是建筑之美,更是沈仲章冒死护国宝的文明坚守、朱作同以生命捍卫的言论自由、无数无名者在隐蔽战线的顽强抗争。衡复风貌区最动人的,莫过于法桐年轮中殖民与觉醒的交织、建筑线条里异域风格与文化自信的共生——这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