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7万亿元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国新办9月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介绍,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2021至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高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活动广泛开展,“浙BA”等赛事活动掀起消费热潮,“苏超”前十轮60场比赛,场均观赛人数达2.5万,线上直播观看人次数超过13亿。参与体育运动、带动体育消费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意见》一共提出20条举措,特点突出。一是总体发展目标清晰。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微观层面上,提出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二是下决心做强体育消费市场。一方面要加大高水平赛事活动、户外运动内容、优质体育用品供给,加快培育经营主体,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积极丰富消费场景和活动,鼓励各地推出惠民举措,稳步扩大消费群体,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李静还表示,本次发布的《意见》从供需两头发力,深入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提出关注体育赛事,既要“好看”,又要“好办”。
“好看”就是从观众角度出发,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提出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支持将有条件的赛事纳入奥运会积分赛(资格赛)体系,加强对各地申办、举办国际赛事的统筹和指导。今年全国体育系统计划举办或支持举办600多项国际赛事,190余项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等高水平国内赛事,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予以保障。
“好办”就是从办赛角度出发,让办赛主体少跑路、快办事、多获益,提高赛事举办质效。《意见》提出推动道路、水域等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要鼓励各地将办赛服务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推进实施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确权及交易服务,提高可售(发)票数量等。
“苏超”等赛事活动如火如荼举办,让大家看到了赛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意见》提出要出台赛事经济专项政策。下一步将会从哪些方面促进赛事经济的发展?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将聚焦联赛“含金量”,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职业联赛的建设,培育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自主IP赛事;持续举办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等高水平青少年赛事活动,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统筹和指导各地引入国际赛事,举办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等国际高水平赛事。此外,还要不断提升群众观赛体验。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赛事活动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开发提升观赛体验的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拓宽观赛渠道;要促进赛事融合发展,深挖赛事与文化融合潜力,推出更多彰显中国风格的赛事文创、手办、数字藏品等;要促进赛事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一日观赛,多日停留”特点,放大“票根经济”效应,系紧城市与赛事活动的人文纽带;要推动赛事与商务协同发展,推广赛展结合的新模式,嵌入本地“土特产”销售,让赛事更加有滋有味。
从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的全民参与热潮,到冰雪经济的火爆出圈,体育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日益受到关注。杨雪鸫表示,下一步,将打造高质量赛事IP,继续培育和引进国际顶级赛事,同时大力发展马拉松、网球、攀岩等自主品牌赛事。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营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场景。发展数字体育新业态,开发智能健身装备、虚拟现实运动及在线健身课程,拓展消费的时空边界。(记者 王东)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