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博主李雨娟:青春赋能 讲“活”洛阳故事

李雨娟
“洛阳,正以古老又年轻的姿态,向全世界展开它的文明长卷……”在短视频平台上,90后姑娘李雨娟用中英双语讲述家乡故事。她温柔清澈的声音,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厚重的历史“轻盈起舞”。从博物馆讲解员到文物学研究生,再到全网拥有70余万粉丝的人文历史博主,李雨娟始终扎根家乡文化沃土,搭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之间的桥梁。她坚信,文化传承需要守正,更需以青春形式“破圈”,让人们了解洛阳不仅是千年“古都”,更是活力四射的“新城”。
在博物馆里听见历史的“心跳”
1999年生于洛阳的李雨娟,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双语播音专业,现攻读文物学硕士学位。2021年毕业后,她放弃杭州发展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她热爱传播历史文化,抖音账号“坤临”,微信视频号“坤灵KK”。
为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她将播音主持技能与文物知识相融合,创造出独特风格。介绍绿松石龙形器时,她会问:“这是祭祀神器,还是王权象征?”讲解青铜爵,她形容:“这可是夏朝贵族的‘高脚杯’,相当于今天的限量版奢侈品。”这种接地气、互动式的解说,让年轻游客耳目入迷。
讲解工作也点燃了她深研的热情。她工作之余备考,以优异成绩考上文物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正是洛阳考古与历史文化。系统的学习让她“读懂文物背后的密码”,对洛阳这座古城愈加敬畏与热爱。
用短视频打开传统文化“年轻态”
2023年6月,李雨娟在抖音发布了第一条历史文化短视频。原本是随手尝试,却意外收获上万播放量。几条关于龙门石窟、白园、关林的深度解说视频,单条播放量近百万,让她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远超想象。
她主打“知识型人文短视频”,以优质内容赢得口碑。在龙门石窟系列中,她既展现11万余尊佛造像的恢宏,又聚焦佛像间2890方造像题记背后的市井百态与“龙门二十品”的魅力。
为确保严谨,她常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有时为一条3分钟的视频研读两周历史资料。努力终获回报,其介绍洛阳的精品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收获多方赞誉。许多网友留言:“因为你的视频,我想去洛阳看看。”
“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讨好算法,而是创造价值。”李雨娟的实践证明,当专业内容遇上创新表达,传统文化能在数字时代破茧化蝶,焕发生机。
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2024年,一次受邀赴湖南参加文旅推荐活动的机会,成为李雨娟文化传播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在岳阳楼前,她动情讲述洛阳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重修此楼的故事。短视频《岳阳楼上思故乡》一经发布,反响强烈,播放量迅速破百万。
在衡阳,她创作《从洛阳到衡阳跨越千里暖意洋洋》,将两座城市比作“华夏文明的双子星”:一个是十三朝古都,一个是湖湘文化重镇;一个诞生了“建安风骨”,一个孕育了“船山学说”。网友盛赞文案精妙:“洛阳衡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湖南网友也惊叹两地深厚渊源。
“文化传播不能画地为牢。”李雨娟认为,要在交流中发现共鸣,在对话中寻找共识。她的跨地域文化传播实践大获成功,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2400万次。2024年,她因此被授予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优秀网络达人”称号。
眼下,李雨娟的研究生课题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展开,探索“技术赋能保护、传播激活记忆”的路径,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播转型,让全球网友感受到洛阳的厚重与鲜活。
如今,李雨娟团队已与洛阳文旅集团合作,筹划助力家乡文化产品登上世界舞台。在各方支持下,她信心满满:“要把洛阳故事讲得更加出彩。”(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孟山 通讯员 史丽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