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创新筑牢农业防灾屏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6:33:00    

近年来,保险机构聚焦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领域,完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创新产品服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力提升涉农保险保障水平,推动涉农财产险扩面增品,改善涉农保险服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0.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

破解重建轻管难题

4月底,四川省仁寿县曹家镇共峨村的上百亩油菜籽迎来采收季。采收完成后,村民们将紧接着进行水稻插秧。由于四周丘陵环绕、土地零散,过去一下大雨,这里就会被淹成烂泡田。近年来,仁寿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业耕作条件,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小田变大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但由于建设主体多、环节复杂,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风险隐患较大,并且建后管护工作存在人力、经验、维护预算不足等问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商团部副经理夏添介绍,结合高标准农田在“建”“管”工作中的痛点,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试点项目量身打造了专属保险产品,保障范围覆盖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管护费用、自然灾害造成的建设工程损毁损失等,使高标准农田在建设期、运营期各阶段的风险都能得到转嫁。截至目前,已为14个新建项目提供41次施工阶段风险检查服务,共发现风险点662项,已整改474处,整改率为71.6%;为63个已建成项目提供260余次管护巡查服务,发现风险隐患274处,提交风险报告165份。

去年10月份,人保财险仁寿支公司在开展管护巡查过程中,发现承保的2019年高标准农田发生渠道破损淤堵、蓄水池渗漏及道路开裂等损害,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县支公司理赔团队迅速协同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组成联合查勘组,对受损点位进行查勘定损,并厘定维修方案。几天后,召集施工单位进场维修,县支公司采取“过程监理+阶段性验收”机制,动态管控维修质量,历时2个月的维修,全面完成设施修复工作,恢复正常排水灌溉。本次核定支付维修赔款57507.2元。其中曹家镇修理一处蓄水池,支付维修赔款9072元,渠道清淤150米,支付维修赔款800元,合计9872元。

夏添表示,通过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加强科技赋能,应用无人机遥感形成地基测绘图,以厘米级精度识别标的物的风险状况,建立的风险模型对于汛期大灾过后的快速查勘、维修方案厘定、项目修复起到了有力支撑。另外,通过引入AI识图、GPS导航功能,解锁损失维修、整改验收等工作,能够快速获取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保险+风险减量+科技”的模式,使管护工作从行政管理转化为商业化运行,提升了各方参与者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实行事前预防和事后风险补偿一体化服务机制,以及“保本微利、闭环运行”的项目管理方式,实现了风险减量和社会效益增加,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精准提升理赔质效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时间意味着能否在灾后抓住恢复生产的黄金时机。传统的农业保险支付方式,查勘定损可能因为人员不足、地域偏远等原因耗时较长,理赔申请也可能因为材料不齐全、审核不及时等问题被拖延。从农户报案到最终拿到赔款,中间需要经过查勘定损、理赔申请审核、赔款发放等多个流程,每个流程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延误。

“以往的农业保险赔款支付信息收集工作,主要依赖我们公司基层员工和乡镇协赔员挨家挨户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地域广泛,散户数量众多,为了帮助受灾农户尽快复耕复产,往往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支付信息的人工收集工作。但其实人工收集很难保证所有信息都能准确匹配。”人保财险仁寿支公司农网主任余洋说,部分赔款经常会因为农户提供的银行卡号和身份信息不匹配而被银行退回,导致赔款无法及时到账。

为确保每一笔赔款都能快速精准地发放到农户手中,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联合四川银行推出“天府粮蜀农一卡通”借记卡,向政策性农险客户开展五折自缴保费补贴,最高补贴500元。自2021年开始试点至2024年12月,累计支付农险赔款620.77万笔,支付农险赔款金额34.09亿元,受益农户226.09万户次,支付成功率99.98%。

“现在保险公司只要核定完损失后,我很快就能在社保卡账户上收到赔款。”在仁寿县龙正镇与中咀村的社区保险服务点,柑橘种植户肖文军告诉记者。赔款能在第一时间到账,农户就能够迅速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重新整田播种,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对全年粮食产量的影响。

借助“一卡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共享的数据,快速核实农户信息和受灾情况,简化理赔申请材料的审核过程。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农业农村保险部总经理助理杨海表示,通过与农业部门共享的土地确权数据和种植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准确了解农户的种植面积和品种,减少了现场查勘的工作量和误差;通过与社保部门共享的社保卡信息,确保赔款能够准确无误地支付到农户手中。由于社保卡与银行账户关联的唯一性,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赔款“冒领”“滴漏”等问题,还丰富了社保卡使用场景。据统计,推行“一卡通”后,理赔周期平均缩短了20天,资金发放精准度达到了99%以上,大大提高了农业保险理赔的效率和质量。

科技赋能风险减量

红原县是四川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以饲养牦牛为主,牦牛肉、牦牛奶及其周边产品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每年冬春季节,红原草原被皑皑白雪覆盖,导致牧草被深埋,牦牛陷入“断粮”境地。通常,牦牛冷季要掉膘20%至30%,死亡率也显著升高。

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在大力发展中央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基础上,创新开发牦牛价格指数保险、商业性牦牛综合养殖保险,增强广大牧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2024年,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在红原县承保中央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19.83万头、地方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2358头、商业性牦牛价格保险1.17万头,提供风险保障4.25亿元,支付赔款2091万元,受益达9129户次。

“去年,我们夺龙村参加牦牛保险1万多头,老百姓只需要缴纳26元一头,其他都是由政府补贴。老百姓出小头,政府出大头。我们村牦牛死了接近400头,赔款只要几天就打到了“一卡通”账户上。死亡牦牛由无害化处理公司拉走集中处理,牦牛疾病传播少了,环境卫生也更好了,过来旅游的人也增多了。”村民说,过去损失一头牛要白干四五个月,现在有了牦牛保险就安心多了。

为了从根本上打破“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国人保集团在定点帮扶红原县后,经过前期深入调研,提出实施“牦牛风险减量项目”,希望找到解决该困境的可行方案。“这正好与我们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重点方向不谋而合。我们在红原县政府的协助下,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创新提出了低成本精准补饲理念,研发了‘牦牛冷季低成本精准补饲关键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应用。”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史海涛教授介绍,这套技术体系聚焦牦牛冷季补饲的关键点和核心技术,确定了“哪些牦牛需要补饲?哪些时间需要补饲?哪些天气需要补饲?不同条件下怎么补饲?”等核心问题。通过项目团队研发的技术方案,已建立示范养殖户7户,覆盖1200多头牦牛,实现了牦牛死亡率和补饲成本降低,牦牛产业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提升。

“下一步,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将与中国人保联合攻关,持续优化牦牛养殖风险减量技术体系,扩大‘牦牛冷季低成本精准补饲关键技术’的推广范围,惠及更多农牧民,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史海涛说。(经济日报记者 杨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