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千亿资本竞逐“低空”,河南如何破局?丨金水路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1:37:00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7月2日,河南低空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首期备案规模5亿元。

这是郑州航空港区首只专注低空经济的产业基金,也是河南年内第二只低空经济基金

全国范围内,超40省市设立低空经济基金,总规模破千亿,“天空之城”争夺战正酣。

国资三方联手,河南落子5亿基金

河南新设立的5亿元低空经济基金,是国资主导的三方联合产物:郑州航空港新兴产业基金、河南航投集团、河南资本集团。

这步棋是河南系统性布局低空经济的缩影。2025年初,豫信空天产业基金完成备案,成为郑州航空港区围绕“4+3+3”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基金矩阵的重要一环。

该基金由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豫信电子科技集团等实力机构参与,目标直指“内培外引、产业精耕、资本推升、价值重塑”。

政策东风为资本布局提供了明确方向——2024年7月,河南省政府发布《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随后,郑州航空港专属方案迅速出台,明确规划了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发展基金的举措;今年4月,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路线图愈发清晰。

“当前,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一位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5G-A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培育并吸引了一批优质的低空经济企业,初步构建了涵盖无人机整机组装、发动机系统、高端芯片及电池模组等在内的低空产业制造链条。”

全国40+省市设立低空基金,总规模超千亿

不止河南,全国都在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上不断加速。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40余个省市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

例如,苏州、广州、北京等地的基金规模均达到了百亿级,用于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

此外,据创投日报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安徽、江西、重庆、广州、贵阳、武汉、苏州、无锡、沈阳等十个省市发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达到200亿元。

规模上,重庆梁平区配套10亿元基金;江西共青城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苏州签约低空项目总投资超900亿元;广州开发区设立100亿元低空产业创投基金;武汉计划形成不低于100亿元的基金群。

就在7月2日,浙江省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在台州湾新区完成工商注册,规模达10亿元。这也是台州市六大未来产业基金中首只落地基金。

尽管同属低空赛道,各地基金策略鲜明不同。浙江台州基金覆盖领域广泛,投资方向紧扣“低空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运营服务、交通运输、工业巡检、消费、公共治理,以及商业卫星制造、商业火箭、星座运营等”,构建“空天一体、产用融合”的全产业链矩阵。

河南则更聚焦航空港区“4+3+3”现代产业体系与本地制造业基础深度绑定,而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如台州湾新区已聚集航天彩虹等78家上下游企业)则更倾向激活现有资源,进行全链条布局。

赛迪顾问杨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资加速入场带来关键增量:吸引人才、注入中长期资本、丰富产品与服务,为产业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万亿赛道前,资本赋能需三管齐下

资本的狂热源于低空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

无人机产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2023年已有超过2300家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量产产品种类更是突破了1000大关。据统计,2023年该产业规模已达到1174.3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实现了32%的显著增长。

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26.7亿亩次;低空文旅(如横店、敦煌等案例)入选示范;城市低空物流逐步走向常态化,“无人机送外卖”成为现实。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然而,万亿赛道前,挑战犹存——

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滞后,技术标准、应用规范、飞行规则不够清晰;低空飞行所需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建设滞后,“运、管、服、用”平台系统不完备;当前,飞控系统芯片高度依赖进口,动力电池续航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些“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杨岭直言痛点:“当前地方政策以事后补贴为主,企业在取证前巨额投入时急需资金,却难以获得支持。”

面对挑战,产业基金的资本赋能作用举足轻重,但需进一步精准施策。专家建议破局需三管齐下:加速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聚焦创新链短板,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全面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