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远大,锲而不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08:09:00    

《惠州文库》

2025年7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

■黄天骥

《岭南文化辞典》刚出版,即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而今,文化传承的乐章再谱新篇——《惠州文库》及《惠州文库总目提要》应运而生,为岭南文脉再添璀璨星光。这套由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惠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编纂推出的地方大型历史文献丛书,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文化工作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我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盛事。

岭南文化,实际上有珠江三角洲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多个分支。惠州面临南海,背倚山峦,东江漪涟,城镇棋布,地理位置恰在广州与潮汕之间。它既是连接这两个地区交通的枢纽,又是岭南文化三个分支的交汇点。在古代,中原人物,或贬谪于岭南,或隐居于丘壑,罗浮之峻拔雄奇,西湖之婉约灵秀,往往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在这里著书立说,吟诗作赋。至于出生或世居在惠州的人士,更是重视教育,惠州人才辈出。“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清代宋湘的品题,准确地概括了惠州的特色。可以说,在传统文化领域,惠州的千年文脉,结出了累累硕果。因此,在古籍文献遗存方面,惠州也居岭南各个地区的前列。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前提是保存古籍文献资料。

在这里,首先碰到的是如何全盘谋划和搜集资料的问题。惠州古籍,有不少收藏在省内外的图书馆,有些则流出国外,有些还属于私人所有。经过惠州、广州相关部门和古籍文献同仁的共同努力,网罗全域,精益求精,把绝大部分有关惠州的古籍文献,收罗殆尽,影印成册,并以数字化开发呈现。同时,又编写了《惠州文库总目提要》,对所收文献作扼要评介。惠州、广州相关部门和古籍文献同仁尽心尽责,以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抢救祖国文化遗产的精神,以及搜罗整理古籍的系统经验,值得人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惠州地区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复杂。《惠州文库》的编排,沿用传统的做法,从大类看,分为经、史、子、集、丛五大类。其下,又再细分小类,从而纲举目张,方便读者查核。看来,这做法对于整理大型古代文献,使用和借鉴传统的分类方式,依然是有效的。

总观整部《惠州文库》,充分说明,惠州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汇聚的地方。大量的文献遗存,也说明惠州人民具有岭南文化的基因。宋湘说惠州是“人文古邹鲁”。由于他崇尚儒家学说,所以突出地把孔、孟作为惠州文化的特点而彰。当然,儒家思想在惠州的传统文化中,确占有重要地位。其实,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在惠州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且不说惠州地区有多少佛寺,对民众的影响有多深,就看葛洪在这里炼丹传道、著书立说,到如今,冲虚观、黄龙观仍香火不绝。“百粤名山开紫府;三清灵气聚朱明”,这副名联,也说明了道家思想在惠州地区的深远影响。我们知道,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汇和融合,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曾经在惠州旅居过一段时间的苏轼,在思想上也恰好具有这三者结合的特色。而他的思想感情,也在惠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惠州文库》中,我看到除了收入有关儒家学说的论著外,有关佛家、道家的典籍也占有不少篇幅。这为全方位研究惠州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惠州文库》和《惠州文库总目提要》是惠州有史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整理传统文献的重大工程。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功在社稷,功在历史。他们目光远大,锲而不舍,构建了这部庞大而又复杂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榜样。

我们搜集整理和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既为了让后世知道祖辈的劳绩,更重要的是为继承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惠州地区已开展了各项文化活动,活跃地普及惠州文化。在《惠州文库》和《惠州文库总目提要》出版后,惠州的宣传文化部门和文献专家、广大学者,会更深入地进一步研究有关惠州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等问题。例如对宋湘在惠州任职的功绩及其思想和诗文创作,都是值得开发和评价的宝库。苏轼在惠州的经历,虽然至今早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仍可以作更系统深入而又生动的评价。至于葛洪在惠州的生活情况,他在惠州对道家思想以及在医学、化学方面的成就等等,都可以作更广泛的传扬,鼓舞人们对祖辈的敬仰和对地区文化的自豪,激发人们爱乡爱国的热忱。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古籍文献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首先要力尽所能地保存文化遗产,以利我们吸取古籍中的精华。同时,也要注意古人思想的局限性,必须注意古为今用,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

我在中山大学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也参加过一些古籍整理的工作,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体味过完成这类工作任务的甘苦。在《惠州文库》和《惠州文库总目提要》出版之际,谨向领导和参与这项重要工程的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并致深挚的敬意。

(作者为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