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子季”馋哭网友,这些青岛“菇”事藏不住了
“想去云南吃蘑菇”“别的地方一年四季,但云南人却多了一个‘菌子季’”……眼下正值云南的“菌子季”,“嘴馋”的网友们纷纷表达对云南人的羡慕。
其实,彩云之南的这份“口福”,你在家门口也可以“拥有”: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早已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菌子自由”——当云南人将自己亲手摘的鸡枞菌煸炒出香气时,青岛人的餐桌上可能正端来一盘爆炒羊肚菌。
这些年,青岛人“种”出了自己的“蘑菇图鉴”。莱西有羊肚菌、赤松茸,胶州有黑皮鸡枞菌、大球盖菇,平度、西海岸新区有香菇、平菇,即墨有白玉菇、蟹味菇……
蘑菇不是云南“专属”,青岛也有很多有趣的“菇”事。
从山间到舌尖
从山野森林里的蓬勃恣意,到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吟诵,再到灶台上的珍馐美馔……蘑菇虽小,却蕴藏气象万千。

云南“菌子季”的蘑菇 图源:地道风物
从山间精灵到餐桌美食。蘑菇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大型高等真菌。在山野森林的氤氲雾气中,孢子入土、菌丝扭结、破土而出,长成色彩各异、形态万千的林间精灵。
我国是世界上认知和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出土文物表明,最迟在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采食蘑菇。
2200多年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了“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被古人视为美味珍馐的越骆之菌,便是现在餐桌上常见的香菇。这是我国关于蘑菇的最早文字记录。
宋元之前,蘑菇通常被称为“蕈”或者“菰(菇)”。清代袁枚著《随园食单》,将这个物种的众多名字统一改写为“蘑菇”。
最早明确记载菌菇人工栽培的是西晋文学家张华。宋明时期,蘑菇的人工栽培技术迅速提高,明代潘之恒所著《广菌谱》收录了19种食用菌,可见蘑菇已进入人们的日常饮食。
从小蘑菇到“大食物”。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增长,“小小蘑菇”已成为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

松茸鸡油菌炒腊肉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食用菌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
目前,我国已知可食用菌900多种,常见的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木耳、猴头菇等。其中产量最大的食用菌是香菇,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30%,占世界香菇总产量的80%。
纵观全国产业版图,各领风骚。云南省已知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我国食用菌种类的91%、世界的45%。河南省香菇年产量超过400万吨,是全国第一香菇大省。福建闽东古田县以“一县之力”出产了全球85%以上的银耳……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人餐桌的“含菌量”还将不断提升。
有何“蘑”力?
蘑菇虽小,“蘑”力不小。在青岛,小小蘑菇“冒出头”,给农民带来了大大的惊喜。
“不争不抢”,真“菌”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五不争”的食用菌“不给阳光也灿烂”。

大球盖菇
“吃”的是腐木、腐草。在莱西,山东艾泽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艾泽福吉”)把苹果木粉碎发酵制成菌菇基质原料,将每年近6万吨废弃果木变废为宝;在胶州,一亩大球盖菇可集中转化利用15亩作物秸秆,把“包袱”变成了财富。
“住”的是林间、菜地。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不断创新“菌菜轮作”“粮菇轮作”“林菌同生”等新技术新模式。莱西的臧玉佳在果林里种大球盖菇和草菇,“一亩地当两亩用”,地上长树收果,树下出菇创收,林菌双赢。
“遍地开花”,很给力。除了香菇、木耳、金针菇等传统优势菌种,青岛菇农还将更多珍稀食用菌菌种“种”进工厂和大棚。
莱西西夏格庄村的葛顺浩从2022年开始带领村民种植羊肚菌,将打造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羊肚菌生产基地。
原本长在深山密林的猴头菇在城阳(山色)峪的防空洞里安了家,“洞藏雪猴头菇”被评为“全国特质农品”。
臧玉佳与青岛农业大学食用菌科研团队合作,致力于珍稀菌培育,成功探索出黑皮鸡枞菌的设施化栽培技术。
……

莱西村民收获羊肚菌 图源:莱西融媒
“宜室宜家”,能致富。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在青岛,食用菌产业发展也为村民撑起了“致富伞”。
“3天就能长出菌菇,8天就可以采摘、销售,利用早晚闲暇时间就能在家养菇挣钱。”提到艾泽福吉在院子里建的菌菇房,莱西院上镇村民刘华春乐开了花。
艾泽福吉以“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农户人均年增收1.5万元,让农民实现了“庭院就业”“早晚致富”。
异“菌”突起
一朵菌子,撑开千亿产业“大伞”。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产业潜力很大。
种出“科技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提升。
实验室里,产学研发力。福建省闽东古田县鹤塘镇与各大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持续引进茶树菇、金耳、白芦菇、本草银耳等优质新品种,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山东食用菌产业栽培珍稀菌类近30种,其中杏鲍菇、鸡腿菇等年产量超万吨,品种结构持续优化。

现代化的“蘑菇工厂”
工厂里,科技感满满。5G智能化、远程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河南省一家食用菌公司让小蘑菇住上“智慧家”。在智能方舱里,操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可查看各个菇棚的实时数据,动动手指就能调整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看屏作业”的转变。
“长出”产业链。从菌种培育、菌包制作,到专用设备制造、科学栽培,再到食品深加工、保健品衍生,小小蘑菇可以“长”出一条长长产业链。
比如,青岛“专攻”香菇菌棒研发技术,目前香菇菌棒年出口量占全国20%以上。山东省香菇菌棒年出口量占全国6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

食用菌加工食品 图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再如,在食品深加工方面,菌类产品已从传统的鲜食、干制扩展到即食零食、保健品和药用原料等领域。青岛市香菇VF低温萃取食品出口量连续5年占全国80%以上,还推出了蘑菇酱、菌菇脆片、蘑菇饼干等深加工食品。云南省专注食用菌技术深度研发,开发了膳食纤维、食用菌蛋白等多类功能性食品、调味品,深挖食用菌综合价值。
“蘑”力全开,加速破圈。乘着现代化农业的风,小小蘑菇还将书写更多跨越山海的产业传奇。
文字:王伟 谭旭东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