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天台山,一切皆圆满”,“如愿今夕”巧绘天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4:11:00    

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以浙江台州天台为晚会主要串联场景、核心录制地,将山水灵韵与人文底蕴融入晚会每处细节,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诗意主场”。以“刘阮遇仙”的传说串联节目叙事,天台丰富的非遗技艺与“乞巧”巧妙结合,随时可见的唐诗则与天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的身份呼应……

天台的参与,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更是文旅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完美诠释“来到天台山,一切皆圆满”的深意。

作为晚会主要串联场景的天台赭溪老街,是这场文化演绎的“天然舞台”——这条位于天台老城的街巷,因河床满铺红褐色石头得名,日赏“赭溪十景”、夜游灯火璀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潺潺溪水相映,满是烟火气与唐风宋韵。主创团队采风时便直言:“被老街的古朴、溪水的灵动与两岸生活气息打动,这里天生适合承载七夕的浪漫。”

在赭溪老街,晚会打破传统中心舞台局限,以“带状临河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让天台的景致与节目深度交融。

歌曲《鹊桥汇》中,高低错落的老街空间成为“诗画载体”:前奏响起时,浙江省话剧院演员刘建福扮演的“李白”现身赭溪老街司马阁吟诵“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既呼应天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的身份,又为节目注入文化厚重感;镜头随“李白”目光转向拱桥,众人齐诵七夕诗词,随后黄子弘凡、欧阳娜娜在水面舞台分区互动,老街的层次空间让“全民共庆七夕”的场景更显生动,仿佛千年诗韵与当代浪漫在此刻相拥。

作为天台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赭溪老街本就承载着当地民俗记忆,晚会则让“城、景、情”进一步融合。天台籍越剧演员王肖龙参与的戏曲融合秀《共此夕》以唐诗宋词为主线,用流行音乐串联昆曲《长生殿》、越剧《梁祝》、京剧《白蛇传》,而老街的古建群落成为“时空背景板”,让跨时空的爱情故事更具代入感。正如晚会导演所说:“沿河舞台的设计,是‘到人民中去’的体现,我们让天台老街的古朴与现代艺术结合,既显传统文化魅力,也让‘如愿今夕’的感受更真切。”

除赭溪老街外,天台的塔塔花园、塔后书院、平桥镇团圆山、始丰湖、赤城山等景致,也通过镜头语言融入晚会,让天台的奇山秀水成为晚会“山河锦绣”视觉支撑。

这些天台元素,让晚会的“空间升维”不止于舞台形式的创新,更成为天台文旅魅力的“全景展示”,让观众透过屏幕,便心生“向往天台、奔赴圆满”的期待。

总台七夕晚会以“龙梭寻巧”的神话叙事,唤醒七夕“敬天工、惜人事”的文化本源,而天台的人文基因,恰好为这一叙事提供了“现实落点”——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韵传承,到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再到天台和合文化的生生不息,与晚会主题深度契合。

晚会中,“乞巧团”带领观众探寻“巧”的当代内涵,与天台的非遗传承理念与之呼应: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天台糕花、天台漆艺、剪窗花技艺、银刻技艺、绒花缠花技艺等,是“匠心永传”的生动例证,晚会通过“龙梭寻巧”的线索,将各“巧艺”串联,实则是对中华非遗文化“薪火长明”的致敬,彰显了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晚会将对家国和平的愿景融入,融媒体短片《隔空合影——爱在战位旁》展现的军旅夫妻深情,与天台“和合文化”中“小家和合、大家安康”的理念相通,让晚会的“愿”既有个人温度,也有地方文化的深度。

前沿技术的运用,更让天台的“浪漫”突破时空限制。开篇AI短片《龙梭寻巧记》以数字技术活化神话,而当晚会临近尾声,天台夜空升起无人机矩阵,化作璀璨银河与赭溪老街的灯火交相辉映——“乞巧团”成员与天台群众共佩龙梭挂饰,仰望星空的画面,既是“如愿今夕”的直观呈现,也是“来到天台山,一切皆圆满”的情感升华。激光烟雾在老街投射的梦幻光影,让天台的古巷仿佛穿越千年,连接起古人的乞巧祈愿与今人的美好生活。

从赭溪老街的烟火气,到团圆山的山河秀,从非遗传承的巧思,到和合文化的温情,总台七夕晚会以天台为主场景,将文化叙事与地方文旅完美融合。这场晚会不仅是一次传统节日的当代演绎,更是一次天台魅力的全景展示——它让观众看到,天台的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承载“圆满”的文化符号;天台的文化不仅是历史,更是滋养“如愿”的精神土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