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而战 为人民而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07:11:00    

杨靖宇

梅汝璈

涂通今

郑律成 本版人物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了抗战伟大胜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宝贵生命;他们一心救护负伤将士、保护军队战斗力;他们歌颂抗战军民,提振国人士气。为了在东京审判中维护国家尊严,他们不惜以“蹈海而死”相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聚焦这些英雄和杰出人物中的代表,倾听后人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卓越成就。长空万里,大好山河,我们当深思抗战历史,铭记英模人物,弘扬民族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磅礴动力。

——编者

杨靖宇 英雄事迹震撼人心

马继民(杨靖宇之孙)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民族英雄。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殉国85周年,回顾爷爷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我感慨万千。

爷爷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爷爷1920年进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习。在第一工业学校,爷爷喜欢夜登后院宋代点将台,吟诵“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立志做保卫中华民族的英雄。

面对军阀混战、列强侵凌,爷爷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他加入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伐战争爆发后,根据党的指示,杨靖宇辍学回乡,参与组织农民运动。爷爷在组织农民运动中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极大的革命热情。1927年,爷爷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献给革命、献给人民”的誓言。

1928年冬,作为中共河南省委唯一推荐人选,爷爷参加由周恩来同志亲自筹划并授课的中央军政干部培训。之后,爷爷被安排赴苏联留学。国难当头,爷爷毅然放弃出国机会,将儿女托付给奶奶,孤身赴东北组织抗日斗争。此前的一天夜里,爷爷回到久别的家中,看了看熟睡中的儿女,对奶奶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可能很长时间回不来,家里就交给你了!”爷爷这次远行,竟是与家人的永别。

爷爷扎根东北沃土,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抗日机构。其间,爷爷指挥劲旅打过的仗难以计数,仅1939年10月到1940年2月,就有47次战斗。

爷爷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讨伐围剿,还要面对断粮、饥饿和寒冷的恶劣环境。长白山区,冬天寒夜气温时常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但一生火就会暴露目标。抗联战士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踱步,生怕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每当此时,爷爷便会鼓励战士们:“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映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是爷爷牺牲的地方。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爷爷只身与日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他曾说过的这句话,气壮山河,浩气长存。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却发现胃里竟无一粒粮食,日本人都不由得感叹他是大英雄。

爷爷为我们马家人树立了“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风。母亲告诫我们兄弟姐妹:“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要低调做人。”我们心里都有一个信条:杨靖宇将军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但绝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资本。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努力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虽已远去,但爷爷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勇于担当的牺牲与奉献精神从未走远。今天,对杨靖宇将军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希望青年朋友能够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胸怀报国之志,练就报国本领,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采访整理)

梅汝璈 一寸丹心唯报国

梅小璈(梅汝璈之子)

梅汝璈(1904年11月7日—1973年4月23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著名法学家、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至1948年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在东京审判中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促成对战犯的公正审判。

梅汝璈法官早年求学清华。1916年,他12岁时便考取了清华学校。他担任过清华校刊的主编,为推动美国驻华公使控制的清华学校董事会改组出谋划策、奔走呼号,还与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等同学一起组织过名叫“超桃”的进步团体。

他在《清华周刊》发表《辟文风》、《改组董事会亟应讨论之问题》、《清华学生之新觉悟》等多篇文章,号召青年学子担负“为丈夫、为英雄、为领袖、为中国之救主”的责任。他说:“吾生于斯长于斯,吾歌于斯哭于斯,吾祖先葬于斯,吾父母居于斯,无形之间而感情生焉,而关系生焉。是故野蛮民族于其本国文化均爱敬之,不暇余力。吾人于我国四千年光明灿烂之文化,又当如何耶!”

1924年毕业后,梅汝璈赴美留学,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1934年起,他成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同时撰写、翻译、编辑了大量法学、外交和国际政治方面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设立军事法庭,德、日两国的重要战争责任者分别在这两个法庭上受到审判。1946年2月,梅汝璈受命代表中国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法庭”)的法官。

东京审判自1946年5月开庭至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历时两年半,开庭818次。

开庭前,在商讨法官座次时,韦伯庭长提议以美、英、苏、中、法为序。梅汝璈坚决不同意,“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座次应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这样中国和美国便分处第一、第二位。对此,庭长不予采纳。梅汝璈脱下法袍,以退出预演相抗议。法官们最后表决,终于使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按照受降签字国顺序合理排定。

关于法庭判决书的撰写,有人主张统一书写。梅汝璈提出,有关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部分,中国人受害最深,这一部分理当由中国人自己书写。法庭接受了他的提议。1948年11月10日,他在发回国内的一份电报中写道:“……判决书长计千二百页,约二十万余言……日军在各地之暴行,则另列专章(南京屠杀为该章中最特殊之一节,占首要地位)。在叙述日本对外侵略事实经过之四百数十页中,‘对华侵略’部分,为璈所亲自主稿,提出约二百五十页,占篇幅半数以上……是非曲直所在,将可大白于天下后世,私衷引为慰快。”

在对战犯量刑方面,对个别人量刑时出现了很大分歧。梅汝璈说:“若不能严惩战犯,惟有蹈海而死,以谢国人。”最后法庭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

梅汝璈曾在一篇回顾南京大屠杀的文章中写道:“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他还曾多次在日记中发出感慨:“止谤莫如自修,中国还得争气才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我们重温他曾经说过的话,会获得可贵的教益。

(赖配根访谈整理)

涂通今 白衣为甲铸功勋

涂西华(涂通今之子)

涂通今(1914年9月11日—2023年4月3日),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开国将军,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者。

1914年9月11日,父亲涂通今出生于闽西一个农民家庭。虽家境贫寒,但一到学龄,祖父就安排他进入私塾念书。

青年时期,父亲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翻身解放。1932年,当朱毛红军到他的家乡时,18岁的他毅然报名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事业。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一参加红军他就被分配到红军福建军区后方医院看护班学习,从此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因为成绩优异,看护班毕业后,他又被选拔到红军卫生学校军医班继续学习8个月。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之一是“打结”,他一分钟能打40个“方结”。

抗日战争开始后,父亲不断学习、持续精进,全身心投入抗战事业。

1937年初,大病初愈的父亲出任中央教导师医务主任。当时医院刚出了一起事故:一位医生马虎潦草地处置教导师参谋长郭化若的病患。郭化若强烈不满,甚至写信给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日理万机,何以分心于此?父亲到任后第二天即带领主要医护人员为郭化若认真做了全面检查,作出准确诊断。郭化若心悦诚服、转怒为笑,很快病愈后返回工作岗位。

卢沟桥事变后,父亲和院长刘夕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购买急需的医疗和检查设备,合理安排并带领医护人员,废寝忘食地工作,使数百名受伤将士很快回到抗战一线。

1937年9月,父亲调任八路军第二后方医院医务科长。第二后方医院分3个所,与驻地相距较远,他经常身背手术箱,扬鞭策马于三地。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二兵站医院医务主任。该院是连接华北与延安的重要节点,前线伤员和去前线的人马都途经此地,伤病员非常多。他凭借精湛的技术,成功实施了许多复杂手术,挽救了许多抗战将士的生命。

1938年,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战场,部队急需卫生干部。上级挑选三位优秀红军医务干部进入第一期“八路军卫生学校高级班”深造,父亲名列其中。毕业时他专业课成绩全优,被老师誉为“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范”。

194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延安设备最齐全、技术力量最强的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任外科主治军医。他不但到前线部队救治伤员,而且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大规模的防病治病行动。

1943年,驻甘泉的一个团集体患疥疮病,上级把防治任务交给父亲。疥疮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父亲查阅资料,请教同行,最后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集体灭疥。灭疥分用药、洗澡和衣物消毒三个环节,他用豆面加硫磺熬成糊以代替硫磺软膏,用大树凿成木盆用于洗澡,用柳条筐糊泥巴做成蒸笼消毒。前后三周时间,全团1500多名患者痊愈。解放战争期间,他的经验总结被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并在全军推广,收到很好效果。

父亲常跟我说起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中的话:“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这是从德、才两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来说明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每个党员干部和有志青年,都是时代弄潮儿,都是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规划和实现人生目标,要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勇担时代重任。

郑律成 为人民谱写颂歌

郑小提(郑律成之女)

郑律成(1914年8月27日—1976年12月7日),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半岛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著名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

父亲郑律成走上革命道路,最初是受家庭影响。1914年8月27日,他出生于朝鲜半岛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一个爱国革命家庭。朝鲜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影响了他,再加上家庭影响,他很小就开始接触音乐,学习小提琴、曼陀铃,展现出音乐天赋。

他的父辈和哥哥、姐姐都在朝鲜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他随三哥郑义恩和姐姐郑奉恩来到中国继续寻找抗战道路。到中国南京后,他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义烈团开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学习战术、射击、爆破等,还参加了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搞过情报工作。其间,他结识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罗青,妇女运动先驱、地下党员杜君慧,后来又结识了田汉、冼星海等人。在南京,他多次参加五月文艺社的活动,接触左翼进步人士,由此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抗日主张。当时,他还经常往返于南京、上海,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俄籍声乐教授克利诺娃举办的声乐班学习声乐。

七七事变后,父亲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去上海,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战音乐创作。二是去意大利学习声乐。克利诺娃发现了他的声乐天赋,想推荐他去意大利继续深造。三是去延安。当时,广大热血青年在“到延安去”的口号激励下,纷纷奔赴延安。父亲认为,延安是真正的抗日根据地,真正能够抗战到底的是中国共产党,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延安。1937年10月,在“七君子”之一李公朴的资助下,他到了延安。

延安时期,父亲谱写了《延水谣》、《肉弹勇士》、《百团大战进行曲》等大量抗日歌曲。父亲了解到,山西省岢岚县一位老汉在自家食物和酒水中下毒药,准备毒死“扫荡”村庄的日军。他还没有来得及撤离,日军就闯入了他的家。日军逼老汉试吃,老汉坦然吃下了带毒药的饭。日军见状开始大肆吃喝,结果被毒死了,老汉也倒下了。这件事深深打动了父亲,他为公木的长诗《岢岚谣》谱上曲子,歌颂普通百姓的抗战事迹和赤子之心。

在这些抗战作品基础上,受到八路军英勇抗战事迹的激励,父亲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组歌曲谱。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我心中,父亲身上有两点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父亲才会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中选择延安。同时,父亲是坚贞不屈的,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从没有低过头,从没有放弃过理想和希望。二是热爱生活。父亲搞创作从来不会“闭门造车”,他主张到生活中寻找灵感。父亲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森林、川江、厂矿、农村、部队……他喜欢捕鱼、打猎,如果创作“卡壳”了,他会到河里捕鱼、到林中打猎,同时寻找灵感。父亲认为,唯有在火热生活中秉持广阔心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取得骄人的成就。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6版